光明日报记者 于爱华 龙军 光明日报通讯员 苏伟平
“张秘书,你能留下来吗?”
四年前的一个冬天,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曲松县,寒风雪卷。曲松镇下罗村的数十名村民徒步赶到县城,将村里即将结束两年任期的第一任村支书张晓敏团团围住,眼神里满是不舍。 “好吧,我留下来!”张晓敏回答道。母校吉首大学“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早已体现在他在雪域高原履职的每一步中。
如今,张晓敏仍担任曲松县堆绥乡副乡长。他在驻村日记中写道:“学校里的每一次社会实践,都教会我们如何把‘小我’与‘大我’融为一体。”
在吉首大学,这个故事不是独特的。每年暑假,湖南湘西的山村里总有吉首大学的学生:他们围坐在石桌旁教孩子们读书,或者和导师一起蹲在田埂上教农民修剪树枝,或者走进社区记录居民的需求。这些生动的场景,是吉首大学“精神-能力-素养”立体复合人才培养的生动注脚。
“本土建设特别需要能吃苦、办实事的年轻人,通过学校的主题培养,让学生以‘品德好、能力强、吃苦耐劳、耐力足’的品质走向社会。”吉首大学党委书记廖志坤的话语道出了学校育人的初心。
2013年以来,吉首大学打破传统“学科闭环”,从教学转向从知识到教学技能,系统地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跨界融合能力,将教育理念融入到每一堂课、每个项目、每一次实践中。
“唐老师的课从来都不会无聊!”这是学生们对化学化工学院唐石教授的评价。如果说起茎醇有机化学,唐诗总喜欢穿插一些有趣的名人故事和生活案例,让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他还多次带学生参加学术会议,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学科前沿。
王云龙,吉首大学美术学院2011级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现任山东省新泰市九台村党支部书记。在王云龙的带领下,九台村摆脱了贫困脱贫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辣酱村”。村民的生活更加富裕了。他在给低年级学生的信中写道:“老师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给我们敢想敢做的信心——根扎在需要的地方,枝叶就会生长。”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9日第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