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 10:30
福建省漳州市军民齐心协力抢救发掘抗日老战士作品——
“拯救老兵的记忆,就是保护他们的精神根源。”
■戴卫国彭军
百岁老兵吴传文迎军礼。照片由采访者提供
百岁老兵肖子涵(右)仔细阅读证书上的字迹。照片由采访者提供
晨光昏暗,百岁老兵吴传文老宅的大门打开,阳光洒在青石上,投射出光影。社区工作人员窃窃私语:“我就知道你会来,天还没亮我就起床了。”百岁老兵的来访希望,让福建省漳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兴奋不已。
房间里的家具很简单:一张书桌,一张行军床,床上的被子叠得方正,墙上挂着军功章都特别引人注目。 “十几岁的时候,我被日军强迫搭建了炮塔,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后来我加入了民兵,用自己亲手搭建的枪打响了……”说起这段经历,吴传文紧紧握着拳头。 1945年,吴传文如愿参军,经历了多次战斗,多次立功受奖。当被问到是否害怕战场时,他声音低沉但决然:“愤怒比恐惧更重要!我只想快点!”
这是漳州市军民共同寻找抗战老兵的第一站,也标志着我市系统性抢救抗战老兵工作正式启动。年初,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数据显示,全市登记在世的抗战老兵仅有15人,平均年龄90岁以上。 4月,又有一名退伍军人突然去世,这增加了拯救退伍军人记忆的紧迫性。
5月29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漳州军区政治工作办公室、市委退役干部局成立联合工作组,开展“抢救抗战退役军人作品”专项行动:对头脑清醒的退役军人进行面对面深度访谈,将维护ihoney;获取每一位佩戴军功章的退伍军人的标准照和生活照;对于无法有效沟通的退伍军人,重点采访其亲属、照顾者或知识渊博的同伴;拍摄军事奖章、证书、信件和其他历史物品并以数字方式保存。
“一切工作都要充分尊重退役军人及其家属的意愿。对于不想回忆太多往事或者记忆不清的退役军人,应该采访家属为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工作组组长多次告诫。
采访抗战老兵陈谷时,工作人员要求查看勋章的发放和言论自由。这位10岁就成为闽南特委书记的老兵轻轻摇了摇头。他颤抖着在写字板上写下:“已经过去了,别提了。”看着老人布满皱纹但坚毅的脸,工作人员轻轻地从他手中放下了相机。尽管他很少提及自己,但档案记录了这位老兵和他的家人的荣耀——他的后代中有27名党员和7名军人。
在漳州一家养老院,工作组见到了95岁的抗战老兵李庆义,他因偶尔感冒而卧床休息。听到到来,李青衣兴奋不已。他从床上坐起来,尽力用自己的双手拼成“八”字。手。这是他作为一名陆军军人的荣誉。马甘。李庆义14岁就加入“铁路”,是当时队伍中最年轻的成员。他曾单枪匹马跳上一辆日本运输卡车,用枪指着日本士兵,迫使他们投降。在泗水突围之战中,他的130人连只有50多人幸存。这位死里逃生的老兵退役后从未对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他还将一生收集的军功章、信件等20件物品全部捐赠给当地纪念馆。 “那么多同志牺牲了,我活着怎么传达呢?”这些简单的话语,体现了那一代人无私的本性。
生活在厦门的百岁女军人肖子涵,她的故事同样令人惊奇。 18岁时,她担任自卫队队长和女子队导师,带领姐妹们扛起伤痛ded,缝制军服和地雷。 “要走过雷霆,得把它埋在车辙里,要拌它,要用细麻绳把它紧紧地绑在草根上……”说起细节,老人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最困难的就是挑粮食,我们晚上上山用扁担、竹筐挑粮食,一晚上跑了十几趟,都结痂了,没人敢休息。”
“保存老兵的记忆,就是保护他们的精神根源。如今,能够清晰讲述战争故事的老兵越来越少,抢救和挖掘老兵作品的任务变得刻不容缓。它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滋养后人的精神财富。”工作组负责人表示:“我们的工作就是保存这些珍贵的记忆,让它们永远传承下去。”
木棉花在秋风中轻轻飘落,萧子涵胸前的勋章在秋风中闪闪发光。太阳。当少先队员为她系上红领巾时,这位百岁女战士像个孩子一样微笑:“太平和、舒服了,不用经历岁月埋地雷、建炮塔……”
“十四五”期间,人民群众的饭碗将更加稳定、更加充实。 “感叹不断”事实上,中国用世界9%的土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几乎世界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安全的重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和100多个地方部级科技平台。2025-10-15 10:49 外交部:中方将继续分享 世界科技发展成就 外交部林健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世界世界各地的工厂生产线和家庭的仓库。到2024年,服务机器人数量将突破200万台,位居全球第一。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模块化生产和先进材料,真正让人工智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得以实现。 2025-10-15 10:44 北极科考避熊笔记 预见北极熊的出现,是中国第十五次北冰洋科考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期盼。下午,按照防熊预案,科考队决定使用直升机驱赶熊,确保冰区工作人员的安全,快速完成冰区作业。 2025-10-15 10:40
自动驾驶汽车交付已走向大规模采用。截至去年底,无人监管配送车已超过6000辆。数据显示,去年底,已有6000余人没有网约车送货y已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的用户交付数亿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的深度融合,无人驾驶车辆配送打通城乡经济循环的方式有多种。 2025-10-15 10:20 人形机器人产业:跨越式发展,赋能千行万业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乃至众多家庭的“明星”。来自银河通用汽车的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已正式“加入”智能工厂,执行自动化质量检测、零件分拣和运输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两部门:2027年将制定30余项云计算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近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逼近狮子洋大桥,解码“世界世界”以外的突破。最长的主跨、最高的主塔高度、最大的锚地基础、最大的主缆规模、最多的车道数……狮子洋大桥汇聚了双悬索桥的诸多天地。 2025-10-14 09:55
卫星31号卫星成功发射。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31号试验卫星,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重庆龙骨坡遗址发现剑齿虎粪化石。近日获悉2025年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上,龙骨坡遗址第五轮发掘中发现的部分粪化石已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了解和应对结节。十几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着提高,这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小结节变得“无处藏身”。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的日益普及,甲状腺、乳腺和肺部结节的检出率不断增加。 2025-10-13 10:26 让超强材料“生长”来吧,新技术实现了先打印再选材。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现有技术通常会导致 p材质较软,强度不足,部件收缩严重,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增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学、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创新。 2025-10-13 10:24
科学家首次捕捉到双黑洞的“舞蹈”。一个国际科研团队9日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获得了两个黑洞相互靠近的射电图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瞄准了位于星系核心的一个异常明亮的类星体OJ287,并成功捕捉到了两个黑洞相互擦过的宝贵图像。 2025-10-13 10:23 技术助推,中国风电“异军突起”。作为离岸远链的企业“链主”风电行业,韵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韵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弱到强的全过程。到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三台新风力涡轮机中就有近两台安装在中国。 2025-10-13 10:22 14日凌晨,木星和月亮将在双子座“幸福相聚”。 10月14日清晨,一场宜人的木星月相会,为初秋增添了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体行星,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虽然它距离地球相当远,但由于它的体积,从地球上看它显得很明亮。 2025-10-13 10:19 首款2D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推出。该团队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跨平台系统系统设计方法论,包括2D-CMOS电路协同设计、2D-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系统集成架构命名为“Changeing(CY-01)”架构。据了解,该团队下一步计划是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项目,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整合万亿级别的项目。 2025-10-13 10:18
我国超重力领域大型科学装置主要设备已正式启动。近日,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主体设备正式启动。 2025-10-11 09:44 科学家揭示了北冰洋在5600万年前全球变暖过程中的作用。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上发表论文指出,海洋中硫酸盐浓度的变化可以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宇宙中有黑洞和白洞吗? (闹《客》) 名段奇幻作家刘慈欣曾在小说《诗云》中描述过一个“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有相同的数学“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和电荷是相同的。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倒转了。 2025-10-11 09:40 “金钉子” “钉子”是地球的记忆(科普学术谈话米子) “金钉子”是定义和识别世界各地不同时代形成的地层的“锚”,用来划定全球地质时间的界限。 2025-10-11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