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艳(青海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国家深厚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是文化延续的历史见证和创造性表达,也是多年来积累的重要财富。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和统一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和保存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有关拓展要求,让文化遗产绽放新的活力,闪耀新时代的光彩。
数字智能技术赋能增强充满活力。数字化是将信息从传统的物理格式转换为可以通过数字设备测量、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数字格式的过程,而数字化则是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即以数字为基础,以人工智能为引擎,提高社会资源的准确性和智能化。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生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兴起,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利用先进技术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自动修复和保护。例如,湖南永州祁阳市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实现了雕刻等文物的高精度数字化收藏;另一方面,利用智能技术激活和利用文化遗产。为了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五月壁画”项目利用VR(虚拟现实)设备即时激活数字空间中的图像,极大地增强了这一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公众参与广泛,热情被激发。文化遗产承载着共同的记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它的传承和保护离不开人们的认可和参与。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要避免思维过于狭隘,投入大而难以走向公众,杜绝千篇一律、同质化、商业化程度低而难以让公众反思的现象。人类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继承者。因此,一方面要依靠群众;另一方面要依靠群众。另一方面,要尊重群众,使保护成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激发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充分热情。民众的广泛参与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最佳途径。对此,不同领域有很多探索和技巧。比如在广东,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是中国传统体育五星级赛事。由于形式大众化、参与率高,成为弘扬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河南,河南博物院推出了一系列考古“盲盒”,契合消费者“挖文物”的兴趣,满足他们充分体验文化遗产之美的需求。他们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
包括变化和进展以创造亮点。文化遗产保护重在传承。它不能被密封在安全的角落或机械显示是的。相反,必须通过创新、融合,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接口,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文化遗产+”融合发展模式打破产业壁垒,将里罕文化遗产与旅游、教育、科技乃至农业深度融合赋能,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文化遗产+旅游”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各地不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新场景。这种方式打破了以往只允许游客参观藏品和娱乐项目的刻板印象,更注重提供独特、真实、叙事性的体验。它采用沉浸式体验而不是仅仅看东西,满足游客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的愿望。例如位于龙亭的清明上河园河南开封区做出了尝试和探索,为文化旅游跨界合作和娱乐项目创新发展开辟了道路。可以说,文化遗产作为一大亮点,不仅带动了旅游业,也为自身有效传承搭建了新平台、新载体。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3日第05页)